23.10.02《小肠湿热证》肠易激~健脾清肠化湿汤
发布日期:2025-10-09 03:48    点击次数:121

提要:中医治病不是对准“病名”开方用药,而是对准“证名”开方用药,故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,首先对肠易激综合征进行辨证,然后根据辨出来的证选择方剂,加减治之。

一,【辨证诊断】

因为病位加病性等于证,所以我们根据四诊资料,首先确定病位在小肠,再确定病性是湿热,则非常轻松地诊断出来小肠湿热证,详细讲解于下:

1,确定病位:《灵枢·四时气第十九》说“邪在小肠 ,……结于脐”,《医原》说“当脐及小腹按痛,邪在小肠”,《读医随笔》说“脐乃小肠之部”,这些都告诉我们脐腹痛、小腹痛的病位在小肠。

2,确定病性:由于大便稀,粘稠不爽,舌苔腻,都主湿。肛门灼热,舌质红,舌苔黄厚,脉滑数,都主热。故大便稀,粘稠不爽,肛门灼热,舌质红,苔黄腻,脉滑数,主病性为湿热。

3,诊断结论:病位与病性结合是小肠湿热证。

二,【治疗方剂】

1,如果脾与小肠没有关系,那么脾发生任何病变都不会影响到小肠,小肠发生任何病变也不会影响到脾。由于脾与小肠别通,脾气是小肠分清泌浊的动力源泉,小肠分清泌浊为脾气散精,上输于肺提供材料“清”,故脾气虚致使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失职,导致清浊相混而泻下。此外,脾气虚生湿,湿注于小肠,湿郁久化热,产生小肠湿热而泻下。又因为《岳景全书·泄泻》说:“泻泄之本,无不由于脾胃”,所以脾气虚是本,小肠湿热是标。

2,治疗小肠湿热证,用健脾清肠化湿汤,列于下。

(1)组成:

党参15,炒白术12,茯苓15 ,炙甘草6,生薏苡仁30,广木香10,黄连6,秦皮10,生地榆30,马齿苋30,厚朴12,炒白芍12,葛根12。

(2)解析:

党参、炒白术、茯苓、炙甘草、生薏苡仁,此为四君子汤加生薏苡仁,健脾除湿。木香、黄连,此为香连丸,清热化湿,行气止痛。秦皮、生地榆、马齿苋,清热凉血,止血止泻。厚朴,既能行肠胃气滞,又能燥湿健脾。甘草味甘,白芍味酸,甘草与白芍相配,甘酸化阴,既防止燥湿药伤阴,又有缓急止痛作用。

三,【治病举例】

1,病例:

某女,85岁,农民,因腹泻、腹痛一月来诊。患者于1月前出现大便泄泻,近10天加重。目前症见:大便溏泻,粘稠不爽,日行10余次,便中无脓血,伴脐腹部疼痛,肛门灼热下坠,纳可,口干,舌质红、苔黄厚腻,脉濡数。

2,辨证:

患者脐腹疼痛,可以确定病位在小肠。患者大便溏泻,粘稠不爽,肛门灼热,舌质红、苔黄厚腻,脉濡数,可以确定病性为湿热。病位与病性结合是小肠湿热证。

3,治法:

根据“急则治标,缓则治本”的原则,先侧重治小肠湿热之标。故去掉健脾清肠化湿汤中的四君子汤,加黄芩,败酱草,白头翁,白蒄仁,增强清热燥湿之力。

4,效果:

服用4剂药后,大便次数减少,每日3次。腹痛减轻。黄厚腻苔变薄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